隨著近幾年我國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環保治理刻不容緩。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國汽車的保有量不斷增長,因此機動車污染防治也成為環保工作的重點。
為促進機動車污染防治技術進步,改善環境質量。國家環境保護部組織修訂了《機動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于2017年12月11日正式發布實施。
貨車作為機動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深受影響。尤其是卡友們關心的加裝DPF以及尾氣檢測問題,在新發布的《技術政策》中,都能找到答案。
政策太長,看不懂?沒關系,這就來給大家劃重點。
指導性文件 不強制實施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該《技術政策》為指導性文件,供有關單位在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中參照采用,適用于我國境內所有新生產以及進口的汽車、摩托車和車用發動機,以及在我國登記注冊的所有在用汽車、摩托車。
注意!這里說的是指導性文件,并不強制實施,但由國家環保部發布,也是機動車污染治理的風向標。
機動車全生命周期 多范圍防治
對于大家一直關注的治理應該從源頭治理,國家政策法規應對廠家的研發生產做以要求,而不只是把治理手段強加給車輛使用者等等問題,在該《技術政策》都都有了明確規定。
該《技術政策》提出了機動車在設計、生產、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內的大氣、噪聲、水、固體廢物、電磁輻射等污染的防治策略和方法,涉及范圍包括機動車、車用油品、檢測設備等。
那么具體針對貨車,都有哪些影響呢?
更高的排放標準:
新政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前實施輕型車和重型車第六階段排放標準。到2020年,報廢機動車再生利用率達到95%,機動車污染防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對于在用機動車,已經制定國家排放標準的,鼓勵地方執行更嚴格的在用車排放限值。
更嚴格的生產要求
新政策要求強化新車達標監管,重點加強重型柴油車生產、銷售等環節監管。加強機動車檢測與維護(I/M),重點加強高排放車輛、高使用強度車輛監管,確保上路車輛排放穩定達標。
1、要求在設計上需要考慮機動車全生命周期內的資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改善生產工藝,使用符合標準的綠色材料等。
2、加強新生產機動車排放達標監管。機動車生產及進口企業不得生產、進口和銷售不符合標準的車輛,加強產品環保生產一致性管理。
3、鼓勵機動車生產及進口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提前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要求,提高產品生產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利用便攜式排放測試系統(PEMS)、車載診斷(OBD)系統等加強機動車實際行駛排放控制。嚴格控制機動車顆粒物排放,控制重點應從顆粒物質量控制向顆粒物質量與數量同時控制轉變。
4、積極開展天然氣(NG)、液化石油氣(LPG)、乙醇、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汽車的研發和應用,鼓勵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替代燃料汽車。
5、新生產柴油車應安裝符合產品技術標準要求的排氣后處理裝置,如柴油車顆粒過濾器(DPF)、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SCR)等,鼓勵使用固體氨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SSCR)。
這條是重點,目前在個別省市針對國三車要求強制安裝DPF,在新政中,則要求新生產的柴油車要求安裝符合產品技術標準要求的排氣期后處理裝置,這也向我們釋放了一個信號,在未來可能要求更多的新車、舊車安裝DPF等后處理裝置。
更嚴苛的車輛檢測
1、進一步規范在用車排放檢驗,完善在用車排放標準。
2、加強營運車輛實際排放監管,營運重型商用車應采用 OBD 遠程監控技術。
3、鼓勵通過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對道路行駛機動車排放狀況進行抽測,加強高排放車日常監管。
4、加強機動車檢測與維護,對檢測(包括外觀檢驗)不合格車輛應及時進行維護(包括修理)。
5、對排放不達標的在用柴油車應重點檢查 OBD 系統、燃油供給系統、進氣系統、排放后處理裝置、廢氣再循環裝置(EGR)等零部件的工作狀態,并及時進行維修或更換。
6、對在用汽油車、燃氣車、摩托車應增加曲軸箱通風裝置和燃油蒸發控制裝置檢查,對在用柴油車應增加NOx檢測。鼓勵對在用柴油車采用壁流式DPF、SCR等技術進行改造,汽車生產企業應予支持配合。公交、環衛、郵政、物流、出租等營運車輛應定期更換高效尾氣凈化裝置。
除此之外,還提出了更嚴格的噪音污染防治、廢水、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要求,并且鼓勵研發污染防治技術。對于環境治理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情,可以更加規范機動車生產、使用、檢測中的各個環節。
記重點: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實施更國六排放標準以及油品質量標準。
新生產柴油車應安裝符合要求的DPF、SCR等排氣后處理裝置。
營運重型商用車應采用 OBD 遠程監控技術,加強檢測和維護。根據檢驗狀況,對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實施強制報廢。
其實這幾年,針對機動車的環保治理一直在升級,尤其是商用車,從報廢黃標車到淘汰老舊貨車,再到個別省市要求加裝DPF。雖說此次發布的新政策并不強制實施,但根據目前環保治理的趨勢,或許這些指導性文件在未來都將變成具體的實施政策。
環境保護刻不容緩,機動車排放標準升級、環保治理日趨嚴苛也是大勢所趨,短時間內看,對于司機和物流企業來說,可能面臨不小的困擾,但在大環境下,只有盡可能適應各方變化,才能站穩腳跟。